;马踏飞燕,是一个东汉的青铜器,它的出土时间是1969年10月,出土地点是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马踏飞燕的尺寸是高34.5cm,长45cm,宽13cm,体型比较小巧,它的重量是7.15千克,现在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马踏飞燕的特点是马后蹄踩在飞燕上,状若腾飞,马踏飞燕的别称还有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踏飞隼
马踏飞燕,是一个东汉的青铜器,它的出土时间是1969年10月,出土地点是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马踏飞燕的尺寸是高34.5cm,长45cm,宽13cm,体型比较小巧,它的重量是7.15千克,现在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马踏飞燕的特点是马后蹄踩在飞燕上,状若腾飞,马踏飞燕的别称还有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踏飞隼 等,它的制成时间被研究出是东汉时期,马踏飞燕可谓是东汉的一个繁盛的标志,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马踏飞燕的相关内容吧!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1] 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江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2]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2]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铜奔马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0.1厘米,重约7.15公斤。奔马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头微左顾,右后足踏一飞鸟,飞鸟两眼似鹰,展翅回首,考古报告称是“一件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虽然罕见,但直到1971年才“闻名天下”。这年9月,著名考古学家、时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陪外宾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看到这件“天马行空”的铜奔马非常惊喜,将它与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相提并论,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诗句。当时国家文物局正在筹划“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郭沫若便建议调此铜奔马参展,还亲自给这只铜奔马起名为“马踏飞燕”。从此,铜奔马有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称。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铜奔马一足踏鸟背,另外三条腿腾跃在空中。令人吃惊的是它同一侧的两条腿竟然同时向同一个方向腾起,放在平常来看的话,这就是“顺拐”,在一般马的奔跑中是绝对看不到的。这种姿态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对侧步”(即同侧前后蹄同时迈右或同时迈左),大宛马便是走对侧步的高手。据说,在现代赛马场上,仍然有一些马能跑出对侧步。武威岔口驿马,青海湖的浩门马,多数走对侧步,现在离武威很近的山丹养马场的良马,也有很多走对侧步,如果你想亲眼目睹对侧步的风采,去这些地方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将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
燕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古代艺术品中。古书中的燕子,单名“燕”,叠名“燕燕”,还有“玄鸟”、“乙鸟”、“天女”、“鸾鸟”、“乌衣”等名称。燕子有着多种象征意义。在商民族心目中,燕子是图腾、神鸟(“天命神玄鸟,降而生商”);在陈胜眼中,燕子只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之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而平民百姓则认为,燕子在家中筑巢,乃吉祥之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燕子的意象颇为丰富,或表达伤时惜春之情,或寄托相思、诉说离情,或感慨物是人非、国破家亡,或表达游子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