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首页 吉尼斯纪录 人类之最 中国之最 动物之最 植物之最 娱乐之最

当前位置:首页 > 五毛世界之最 > 文物之最 > 正文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更新:2018-05-25

定风波算是苏轼最具有情怀作品,最开始看这首诗是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虽然这两句话只是这首词节选,已经让我有很好感受,苏轼这个人和历史上其他文人一样,难免碰上什么奸臣,自己又是一个忠诚人,自然是要被排挤,这也是苏轼最可爱最让我喜欢一个方面,虽然他是越贬越远,

定风波算是苏轼最具有情怀作品,最开始看这首诗是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虽然这两句话只是这首词节选,已经让我有很好感受,苏轼这个人和历史上其他文人一样,难免碰上什么奸臣,自己又是一个忠诚人,自然是要被排挤,这也是苏轼最可爱最让我喜欢一个方面,虽然他是越贬越远,他心态还是很好,而且不管在哪里为官可以治理好,所谓苦难,在他面前不过是细雨而已。下面一起来看看定风波

1.定风波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翻译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3.赏析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个有趣味,守良知,有胸怀,务民生,守底线,知进退的大众诗人苏轼的一生是在曲折多变的政治生涯中度过的。他长期受斥外任,屡遭贬谪,连年漂泊,转徙不定。多舛的命运形成了他旷达的胸怀,使他在艰难险迫中不忘国忧民患,放旷逍遥但不失严谨,几经沉浮但终不消沉。而这种旷达的胸怀正是形成苏轼豪放词风的内在联系。


热门文章推荐

阅读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