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首页 吉尼斯纪录 人类之最 中国之最 动物之最 植物之最 娱乐之最

当前位置:首页 > 五毛世界之最 > 世界百科 > 正文

和氏璧,最早的和氏璧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故事,它和传国玉玺有什么关系

更新:2018-06-07

玉是我们中国古代那些文人雅士最喜欢佩戴的装饰品,但最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比如和氏璧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所以也有玉

玉是我们中国古代那些文人雅士最喜欢佩戴的装饰品,但最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比如和氏璧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君子的行为举止,所以也有“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温润而泽”的佳话,和氏璧也是其中的典型佳玉

1.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最早的和氏璧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故事,它和传国玉玺有什么关系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

和氏璧,最早的和氏璧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故事,它和传国玉玺有什么关系

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2.关于和氏璧的争夺

和氏璧,最早的和氏璧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故事,它和传国玉玺有什么关系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蔺相如出现了

和氏璧,最早的和氏璧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故事,它和传国玉玺有什么关系

到了宾馆,蔺相如想到秦王虽然答应了斋戒五天,但一定不会真把城给赵国,于是就选了一名精干的随从,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着和氏璧,悄悄地从小路连夜赶回赵国去了。” 再说秦王假装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两边文武大臣排立,传下命令,要蔺相如来献璧。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

和氏璧,最早的和氏璧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故事,它和传国玉玺有什么关系

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璧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了,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璧,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璧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璧,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吧,这样也能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传播四方了。”

和氏璧,最早的和氏璧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故事,它和传国玉玺有什么关系

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3.关于传国玉玺

和氏璧,最早的和氏璧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故事,它和传国玉玺有什么关系

汉传国宝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 和氏璧 号曰“汉传国玺。”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

4.国玺今何在

和氏璧,最早的和氏璧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故事,它和传国玉玺有什么关系

近代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玺。


热门文章推荐

阅读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