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代表之一就是寓意众多的的词语成语,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发人省醒,如醍醐灌顶,我们今天要讲的不言而喻就是这个大家庭里的其中一员,今天就来讲讲不言而喻这个 词语出自哪里,起初用来指什么,有又什么同义词和反义词,用来给不懂的朋友普及,也加深下已经明白的朋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代表之一就是寓意众多的的词语成语,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发人省醒,如醍醐灌顶,我们今天要讲的不言而喻就是这个大家庭里的其中一员,今天就来讲讲不言而喻这个 词语出自哪里,起初用来指什么,有又什么同义词和反义词,用来给不懂的朋友普及,也加深下已经明白不言而喻的朋友。
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宋 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 清 李渔《奈何天·巧怖》:“新娘不消问得,你是今日的我,我是前日的你,三个合来凑成一个品字,大家不言而喻罢了。”
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①。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①岩墙:就要倾塌的墙。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 主张自由发展, 因势利导。
但是在后世,人们对于孟子的评价还是挺高的,甚至已经超越了诸子百家,仅次于孔子。孟子提出的政治观点“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在他所处的战国时代,有着一定的先进性。他在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和社会的安定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孟子对于人性方面的思想,也颇具有前驱性。他认为,人形本善,只是后天的影响才让人有了善恶之分。所以他一直坚持“舍生取义”的说法,他和孔子一样,认为老百姓应该遵守礼制,才能让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