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柴可夫斯基 1、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交响曲《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
提起柴可夫斯基,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在我们上学期间都曾经学到过关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每当看到或者是听到他的作品时,都会忍不住将他的作品看完,将他的音乐听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吧!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交响曲《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学观。
《曼弗雷德交响曲》《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Zhizn)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夹子》(1892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黑桃皇后(1891年)管弦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1812序曲》(1880年)《弦乐小夜曲》(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888年)《第三钢琴协奏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一直流传了下来。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以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黑暗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为中心内容展开,最终以悲剧的结局结束了全曲,将作者的内心世界以读白的形式展现出来。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挣扎、惶惑、痛苦、犹豫、彷徨,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怀疑的态度,现实的生活与美好的向往形成对比。
第二乐章是人们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温暖亲切,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第三乐章,人们又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在黑暗中继续不断抗争。第四乐章人们在黑暗的现实生活中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最终走向了灭亡,人们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
柴可夫斯基说:在这部交响曲中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当他在创作时整个人就全部投入到作品中,往往无法自拔,这或许也成为他悲剧性人生形成的一个因素。现就逐段分析,以便更好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