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之狼》于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书籍。黑塞在痛苦和彷徨中创作,我们在痛苦和彷徨中疯狂。这是一本净化心灵的书,在孤独迷茫的时候阅读它,能让你平静下来,摆脱迷茫,找到自己的路。 1.荒原狼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
《荒原狼》于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书籍。黑塞在痛苦和彷徨中创作,我们在痛苦和彷徨中疯狂。这是一本净化心灵的书,在孤独迷茫的时候阅读它,能让你平静下来,摆脱迷茫,找到自己的路。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荒原狼》的魅力吧!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荒原狼》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作的一本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吧女郎赫尔米娜,获得肉欲欢乐;经赫尔米娜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尔米娜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尔米娜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黑塞是跨世纪的作家,仅就他经历的时代变革以及他本人的经历来看,其作品无疑要打上时代的烙印。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在德国南部符腾堡州的小镇卡尔夫。他的家庭宗教色彩很浓,父亲是传教士,母亲是虔诚的新教徒,外祖父则在印度作过传教士。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成长,使黑塞自童年起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对黑塞以后的成长及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喜欢这样的家庭环境,但同时对那种教堂式的虔敬气氛和没有止境的清规戒律感到非常苦恼。
真诚是什么意思?你指的是什么? 你仔细看看动物,一只猫,一只狗,一只鸟都行,或者动物园里哪个庞然大物,如美洲狮或长颈鹿!你一定会看到,它们一个个都那样自然,没有一个动物发窘,它们都不会手足无措,它们不想奉承你,吸引你,它们不做戏。它们显露的是本来面貌,就像草木山石,日月星辰,你懂吗?你的要求太高了,你的渴望太多了,这个世界把你吐了出来,因为你与众不同。在当今世界上,谁要活着并且一辈子十分快活,不要低级娱乐而要真正的欢乐,不要钱而要灵魂,不要忙碌钻营而要真正的工作,不要逢场作戏而要真正的激情,那么,这个漂亮的世界可不是这种人的家乡。
当哈里纠结于自己的人性和狼性,唾弃自己的那半吊子的做派的时候,我还是很喜欢他的,但是当赫尔米娜出现,把可怜的哈里弄得五迷三道,做着自己曾经唾弃的事,居然还觉得有了目标,有了奔头,我就越来越看不下去了,最后我都严重怀疑哈里已经被精神控制,产生了幻觉,最后终于精神失控砍了赫尔米娜,自己也作死。书中《论荒原狼》这一部分给出了这样一种“自杀者”的定义,“自杀者”选择的却是一条不温柔的道路,哈里就是那种“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人,他们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黑塞自愿参军,但是由于不适合战斗,被分配照顾战俘。与当时诗人和作家不同,他不为当时的战争热潮所动,呼吁和平,陷入政治冲突,受到当时媒体攻击和朋友的指责。1916年4月8日,黑塞父亲去世,他的孩子和妻子患有重病,他不得不离开军队,开始接受心理治疗。1919年黑塞婚姻破裂,房子分割,孩子寄养,黑塞独自在瑞士ticino居住1923入瑞士籍,1924年娶Ruth Wenger,几周后他离开巴塞尔,年末才回,回来后单独租了个公寓,更增加了他的孤立感,在与Wenger一起去德国的短途旅行之后,他几乎再也不再见她,产生的孤独感和无法与外界保持接触导致他强烈的绝望和自杀念头。1927出版《荒原狼》。
人与狼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作家写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荒原上的狼,而是一个半人半狼的孤独的知识分子,他是军国主义和战争的坚定反对者。他出身于市民阶层,暗中留恋传统的生活方式,但又不能跟周围的虚伪妥协;他富于正义感,了解时代的病症,但又找不到出路,灵魂深处充满着矛盾。因此被作家称为孤独的动物,不肯接受群居法则的“荒原狼”。这是小说的主题,以此延伸下去,对“荒原狼”的“狼”性和人性作了深刻地剖析和描述。
诚然,赫尔曼已经给出了意义:回到死亡的故乡。这个答案直到本书结束都没有变更过。如果说赫尔曼做出了什么与常人不一样的事情,无外乎他设立了一个“魔剧院”,让荒原狼诸多不能满足的渴望在这里被修正。荒原狼的内心被时代压抑,他的博学造就了他进入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断裂层。他的知识是他的所有,却不能进入伟大的语境,正在于这些知识没有出路。他牺牲现实的享乐追求伟大的永恒,这种生活方式把他压成了扁平的人。所以在魔剧院中,荒原狼释放了许多种人格,完成了他内心对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的种种矫正,以为自己得到拯救,却又亲手杀死了赫尔米娜。因为,这根本不是拯救,这只是一次虚幻的旅行。荒原狼绝不是正义的拯救者,而是被神遗弃的人,所以他的追求会被他亲手杀死。赫尔曼毫不留情地把读者随着魔剧院的演出而心中升起的一点点希望掐灭,把整个故事继续拖回死亡的故乡。
《荒原狼》在半个世纪来一版再版,并且跨越国界掀起了“黑塞热”。《荒原狼》问世后,引起德国文学界的高度赞扬和激烈争论和反响,先后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成为西方青年最欢迎的作品。尤其当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危机时刻,往往出现一种阅读接受的高潮。比如六十年代受越战困扰的美国,反战情绪弥漫全国,人们出现信仰危机,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因此,黑塞的作品先是在欧洲,后来在美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阅读热潮,许多不满现实、反抗生存危机的人们争相阅读黑塞的作品。短短几年时间,仅在美国,黑塞的作品发行量就达到一千二百万册,黑塞一时成为许多年轻人崇拜的偶像。从此之后,黑塞及其作品便成为人们研究及讨论的热点。《荒原狼》揭露出那个时代对精神的蔑视,并为怀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的人们指出了一种永恒的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