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诗宋词,就不得不说说《楚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楚辞》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作为一种解放了诗经四字一句严苛的结构,是中国文学的一种进步。国学热在国内流行后,就不乏国学热爱者,开始迷恋《楚辞》。 什么是《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
提起唐诗宋词,就不得不说说《楚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楚辞》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作为一种解放了诗经四字一句严苛的结构,是中国文学的一种进步。国学热在国内流行后,就不乏国学热爱者,开始迷恋《楚辞》。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被称为或“骚体”。“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宋朝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就是说,“楚辞”是指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区别。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九歌》原为祭祀时之巫歌,后经屈原加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这是“楚辞这一名称所包含的又一层意蕴。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
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人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
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