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五味子南北分别为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这小小的五味子其实是为木兰科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所以被称为五味子。它是中国药学榜单中的重要角色,这五味子的功效与作用让很多医书都记载着,同时五味子的功效与左右也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
说到五味子南北分别为“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这小小的五味子其实是为木兰科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所以被称为“五味子”。它是中国药学榜单中的重要角色,这五味子的功效与作用让很多医书都记载着,同时五味子的功效与左右也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中药之神”!
五味子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北五味子质比南五味子优良。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果肉柔软,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北五味子主要产地为东北地区及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南五味子粒较小。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
五味子的落叶木质藤本,除幼叶背面被柔毛及芽鳞具缘毛外余无毛;幼枝红褐色,老枝灰褐色,常起皱纹,片状剥落。叶膜质,宽椭圆形,卵形、倒卵形,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长(3)5-10(14)厘米,宽(2)3-5(9)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部边缘具胼胝质的疏浅锯齿,近基部全缘;侧脉每边3-7条,网脉纤细不明显;叶柄长1-4厘米,两侧由于叶基下延成极狭的翅。
雄花:花梗长5-25毫米,中部以下具狭卵形、长4-8毫米的苞片,花被片粉白色或粉红色,6-9片,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6-11毫米,宽2-5.5毫米,外面的较狭小;雄蕊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1.5毫米,无花丝或外3枚雄蕊具极短花丝,药隔凹入或稍凸出钝尖头;雄蕊仅5(6)枚,互相靠贴,直立排列于长约0.5毫米的柱状花托顶端,形成近倒卵圆形的雄蕊群;雌花:花梗长17-38毫米,花被片和雄花相似;雌蕊群近卵圆形,长2-4毫米,心皮17-40,子房卵圆形或卵状椭圆体形,柱头鸡冠状,下端下延成1-3毫米的附属体。聚合果长1.5-8.5厘米,聚合果柄长1.5-6.5厘米;小浆果红色,近球形或倒卵圆形,径6-8毫米,果皮具不明显腺点;种子1-2粒,肾形,长4-5毫米,宽2.5-3毫米,淡褐色,种皮光滑,种脐明显凹入成U形。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于海拔1200-1700米的沟谷、溪旁、山坡。五味子喜微酸性腐殖土。野生植株生长在山区的杂木林中、林缘或山沟的灌木丛中,缠绕在其它林木上生长。其耐旱性较差。自然条件下,在肥沃、排水好、湿度均衡适宜的土壤上发育最好。
五味子一药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记述它有益气、强阴、补诸不足的功效。五味子性温属阳,伍阳药则益气;味酸属阴,伍阴药则滋阴。合其性味,则兼具益气滋阴两方面的功效。果含有五味子素(Schisandrin C23H3206)及维生素C、树脂、鞣质及少量糖类。有敛肺止咳、滋补涩精、止泻止汗之效。其叶、果实可提取芳香油。种仁含有脂肪油,榨油可作工业原料、润滑油。茎皮纤维柔韧,可供绳索。
东汉张仲景则用它与干姜、细辛配伍,治疗痰饮、喘咳诸病。仲景所治对象为慢性虚寒性痰喘,在其“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思想的指导下,主用姜、桂、麻、辛辅五味子之温以温化寒饮,次用五味子伍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制辛温药之过散,又用到五味子“强阴”这一方面的功效。唐代孙思邈用五味子配人参、黄芪、麦冬加少许黄柏煎汤,治疗夏日因汗出过多而致气津两伤之证;金代李东垣据此而制订生脉散,至今仍为临床常用之方。生脉散中人参益气,麦冬滋阴。五味子以其性之温,助人参以益气;以其味之酸,助麦冬以养阴。气阴得复,即不假其酸收之力而汗亦可自止。